close

 

 

轉化怨懟的關鍵
摘自《心理月刊》(2007年9月)


  
有些人習慣性地喜歡分析別人或找出別人的缺點,以彰顯自己的高明洞見

(不是基於職業上的需要,而是一種不自覺的日常習性),

其實這也是源自於深層的自我懷疑或低價值感──某種“自恨”的形式。

因此,細微地去體認什麼是“自愛”,便成了轉化怨懟的關鍵點。


  
在人際關係中,怨懟可以算是最具破壞性的情緒之一,展現的方式可能是抗拒、批判、抱怨、故意令對方不舒服,

也可能是冷漠以對、維持表面的互動,卻不提供真正的情緒能量給對方──

一種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報復方式。

平日里心中只要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怨懟的形式,我們的身體立即會產生緊縮反應,

這種反應一旦變成慣性模式,生命能量就會因長期代謝不良而導致自毀。

因此,怨懟在本質上乃是一種自殺炸彈客的行為模式。

不幸的是,大部分人並不能清楚地察覺自己已經落入此種模式,

因為怨懟其實是一種深層的自保機制──我們藉著這種緊縮反應來避免再度經驗童年的受創感,

雖然這只會令創傷更為加重。


當我們年幼的時候,母親對我們的哺育與照料是否周全,是日後人格健全與否的關鍵所在。

如果她充滿關愛,時時留意我們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我們就會在內心形成“好母親”的形象,

反之則會造成生理或心理的挫敗感、強烈的憤怒,甚至會形成毀滅性的情緒。

這種“壞客體”(The Bad Other)的感受,往往會在幼兒心中逐漸分裂成正邪對立的傾向,

成年後則會將其投射在伴侶身上,總覺得對方無法如實接納我們,隨時有可能背叛或傷害我們,

或者永遠無法符合我們的理想標準;

此即親密關係之所以會反目成仇的理由之一,也是人們在婚後仍試圖發展其它異性關係的動力所在。

 
心理學家們由此而發現,人格的成熟度往往取決於正邪兩極對力感的減低。

換言之,我們越是能接納身而為人的不足,就越能包容內心的愛恨交織傾向,理解“重要關係人”的善惡反應之原由,如此才能逐漸拓展出成熟的人格。

這些觀點看似不難辦到,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

 

 舉個例子,我們通常只接受伴侶的正向讚美與肯定,

對於負面的語氣或批評則十分敏感,甚至帶點神經質式的過度反應。

我們只要一聽到某些微詞,心中的那個“壞客體”立即冒了出來,

然後不由自主便封閉住了原本敞亮的心胸,開始縮進一種不悅的沉默氛圍裡。

而當我們察覺自己對伴侶竟然懷著深沉的敵意時,往往也會試圖壓抑、逃避或否認這股令人不安的能量,

如此一來反倒令怨懟的情緒拖延了下去。


轉化怨懟的關鍵,就在於潛入這股令人不安的情緒底端,去體嘗深埋於其中的哀傷──

與母體失去連結的失落感。

因為沒人教導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早期的傷痛,

所以我們從未徹底揭露過它們,也不了解該如何發展出正向的承受力,

於是便形成了一種否認式的自動化反應。

 

若是能藉由當下的覺察來逆轉這種自動化反應,

我們就能釋放那些鎖在體內的失落感與哀傷,而不再停留於表面的怨懟情緒裡,

然後才能充分代謝掉令身心緊縮的低頻率能量;

這便是透過“自我揭露”技法來達成通經絡效果的秘方。


從最根本的角度來看,每一股怨懟的情緒都是起源於“自恨”,

因此“壞客體”與“壞自我”本是一體的兩面。

有些人習慣性地喜歡分析別人或找出別人的缺點,以彰顯自己的高明洞見

(不是基於職業上的需要,而是一種不自覺的日常習性),

其實這也是源自於深層的自我懷疑或低價值感──某種“自恨”的形式。

 因此,細微地去體認什麼是“自愛”,便成了轉化怨懟的關鍵點。

 
在關係中學習“自愛”有十幾項準則,它們分別是:

 (一)切莫太快進入親密關係,以免落入上癮症。

 (二)勿過度理想化對方、隨即又感覺幻滅失落。

 (三)勇於說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將需求藏在埋怨的背後。

 (四)學習面對孤獨,克服獨處時的茫然不安,並發展出默觀自省的能力。

 (五)在自我實踐以及對關係的投入之間取得平衡。

 (六)永遠不要為了取悅伴侶而失去自己的生命特質。

 (七)花“過多”的時間在外表上,是一種嚴重的不自愛舉動,因為目的只是為了“取悅”他人。

 (八)要明辨什麼樣的行為是在“物化”自己,譬如藉由伴侶的名望、地位與財富來壯大自己的榮耀感。

 (九)要懂得區分“配合”與“犧牲”的差異,因為前者能帶來雙贏,後者則會製造“相互拖累”的關係。

 (十)要深入體認自我防衛也是一種“自恨的形式”,雖然表面上看來像是“自愛”。

 (十一)誠實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乃是提升自尊的重要方式。

 (十二)學習有創意、果決而適度地表達憤怒,而非漫無目的地嘮嘮叨叨。

 (十三)不再依靠愛情或別人來追求完整的自我;在自己的內在找到陰陽兩面的統合。

 (十四)快速釋放掉惱人的記憶以及對未來的幻想,全神貫注地活在當下。

 (十五)學會照顧及滿足身心的需求,而且是不假外求的。


    
深入地體認和實踐了上述的十幾項準則之後,

才能領略最根本的“自愛”乃是我們早已具足的那份信賴感。 回

顧年少時的生命展現,我們都曾具備過不設防、一派天真敞亮、任人汲取能量的慷慨特質。

但這種特質是跟世俗的自保性回然相左的,

因此在社會化的過程裡,我們勢必會以驚駭的眼神和情緒反應,

被迫深入地去體驗以及熏染人性中的種種恐懼與不足。

藉著這種深刻化的成長歷程,天真會轉為受創,從受創中自然會生起痛苦與避世的渴望,

逐漸地,這些退縮的反應又會藉著自我療愈而化為真正的接納,

然後你才有能力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繼而發展出悲憫、柔軟與謙馴的精神質量。

 

這一切都是“自愛”成熟化的必經過程,

最後你終將發現,“自愛”與“愛人”本是同一種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ber媽咪 的頭像
    Amber媽咪

    Amber媽咪

    Amber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