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文是邱奕叡老師在慈心公辦民營不久後的演講整理

座談會日期:2003/8/15

華德福教育中孩子的感官發展

主講:邱奕叡(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教務主任)
紀錄:陳念萱 (中華滋根協會秘書長)

由於原主講人張純淑校長有重要的教務會議無法分身,便推薦政大教育系畢業的現任教務長邱奕叡來代打。邱奕叡表示無法取代張純淑校長的精采演說能力以及長久的實戰經驗背景,只能就自己的知識與感觸來進行這場演講。

先從自己的名字『叡』的典故談起對教育工作歷程的思想脈絡。曾經私下花上好大的功夫考證『叡』的出處以及可能蘊含的各種涵義,如叡是睿智的睿的古字,拆開來看又分別有許多的意義,它在遠古時期象徵著墳墓,那時人若開始衰弱,就會自我放逐到偏遠的山谷裡等死,因此這個字又展現了死亡的樣貌,並以跪地的人形伸出手來用眼睛看的字型,說明了看待生命的態度,從這裡出發累積了生活的智慧。從『叡』的角度去看,生命賦予的意義以及生命之間互相的’交互關係,確認了人無法單獨存在,於是,便開始思索該怎樣給孩子一個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又該給予甚麼樣的世界觀,一個有看法的圖像?

◎華德福教育之發展背景與教學方向

慈心華德福教育的源頭來自德國的人智學,其思惟雖有別於克氏的神智學團體,然其靈性追求的教育目標卻是相同的,擁有相當濃厚的西方哲學背景,起源於工業革命後的文化思潮。若對這方面的歷史又興趣,可以到我們的網站參觀,裡面有完整的介紹。華德福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因十九世紀末資本主義被擴大後產生的科技物質,泯滅了人本的自然本質,因此發展出推動精神文化科學的主張,有別於一般普遍規則化的機械論,是新的人文主義,由史代納發起的自然論思潮,以歌德、席勒的思想為主,融合了尼采的哲學背景,逐漸發展出社區式的基礎教育環境。

華德福教育以十二種感官為出發,一般的說法有五種感官,但華德福歸納出十二種感官作為教學的方向,從生命成形時期的觸碰認識主題乃至思考問題等等,不斷地演進實驗,到底要讓孩子在甚麼樣的環境下成長,才能夠維持原有的敏銳感官與觸覺一個生命越小的時候越依賴感官,而接觸越多的非自然物質就越迅速地關閉了人人都有的感官功能。華德福認為七是個非常重要的數字,因此也將教育目標用七來區隔,而分成三個階段的課程,從零到七是初階基礎,七到十四是中階,十四到二十一是高階,這裡面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觀。華德福教育課程很重視觸覺、律動與平衡感,盡量讓孩子直接嘗試,親自移動,以第一手的接觸認知並與外在環境直接互動,而因自由的遷移,感受到內在的自由,律動與平衡感的發展,與意志力和情感有關。我們可以從舞者的操作身體並展現奇妙的律動,這裡面所需要拿捏的力量與情感,如何平衡照顧那樣的感覺,或者用語言描述交換生命感,去感受生命的存在。通常我們只有在痛的情形下,才忽然意識到正常的感覺,存在才突然真實起來,平常並不真的體認到自我的存在感。

◎以親身感官經驗來開發本能

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逐步發現孩子內在的覺醒,不同的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清楚意識到生命感。若長期處在過度物質的環境下,沒有機會直接經驗到自然環境,時間久了,所有的感官逐漸封閉,很難再開啟。作為教師,史代納特別提醒自己要去經驗這個部分。華德福特別照顧到這個部分,非常注重溫暖與安全感,這是孩子發展人格階段最需要的,舉凡幼兒會接觸到的衣服、棉被、食物、玩具等等都必須是天然的,盡量避免非自然的添加物或者塑膠製品,以維護孩子發展中的感官敏銳度,讓他們能夠直接探索週遭的環境,充分運用視覺、嗅覺、味道所帶來的溫暖感。

七歲的孩子處於長牙的階段,是發展意志力的時期,大人可以藉由手心的觸摸,讓孩子感受到溫度,從肢體的親密接觸,引導內心對外界的認識,讓孩子充分地感覺。老師是否能夠看到這部分的存在,相當重要,不同的年齡,給予不同的視覺效果,不是平面的色系,而有向上提升的感覺,使用油漆色彩繽紛的牆面,照顧到不同年齡層的發展需要,配合布幔、木頭等豐富的自然素材,讓孩子學習或者直接以感官精密地分辨危險,給孩子機會嘗試、直接取材,譬如酒有果香或泥土氣,咖啡則帶有可可的氣味,如果經常讓孩子接觸到加工製品,很快就會因為失去嘗試原味的機會而抹煞了感官的直覺。譬如原住民可以從動物糞便的氣味,判斷行蹤,辨識山羌與山豬的走向,這是人類天生具有的本能,卻沒有機會發展。我們盡量以生活的素材和單純的食物,來協助孩子開發本能。進到高階的教育課程裡,會開始注意精神面的內在自我,而聽覺是放在最後,這跟內在的情感有關,必須另外討論,像是鼻子就有很神奇的記憶,而從語言可以認識到一個人的特質。這些都可以看出一個人與外界連結的能力。

當我們面對外在世界產生思維,要如何對應,自我感到底是甚麼,這是很大的問題。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認知到去追尋甚麼樣的自我。以【流浪者之歌】為例,從追逐自我到思想、忍受飢餓、等待與孤獨,人的思考、情感與意志,感官如何詮釋自我的存在,這都是幫助孩子認知的基礎。

從了解展開照顧到思考、意志力與愛,這是華德福與體制內教育強調的競爭力最大的不同。許多的教育方法,都是為了讓孩子聰明地思考,教育的目的是認知到思考、情感與意志力,而非產生目的性的競爭能力。這比較著重在人的本質與觀點,也是華德福教育讓人詬病之處,似乎華德福出來的孩子競爭力比較差,卻非常有美感。因此,後來又增加了十三年級,就是為了進入體制而做準備。

華德福也會將孩子的學習延伸到家庭中,因此家長的認同很重要,讓孩子在安定而統一的環境中成長,對於人格的發展比較健康,因此逐漸形成社區式的模式,甚至有自己的超商、工廠、銀行,一切社區具備的功能都有了。

◎華德福教師群須具備之特質

華德福的老師們會花很多的時間帶孩子去戶外教學,每天放進不同的活動,盡量走到空曠的環境,沒有太多的玩具,多半是自己動手做,互動性很強。學校的教材不固定,老師有很大的自主權,通常華德福的老師必須很會說故事,將教材融入故事中,甚至數學也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陪伴孩子經驗各種帶有世界觀的知識。年紀大的孩子們,開始接觸他國文化,如希臘、印度、上古、中古以及春秋百家,到了六年級開始閱讀個人傳記,從學習過程中,慢慢發展情感。這像是一本生命史的敘說。這種教學的文本是從老師說,學生自己紀錄而產生各自的教材,而從中發展創作的能力。然後老師再以圖像重現黑板,轉文字抄寫,就完成了自己的課本。這種學習,讓孩子經驗試探自己的界線,從而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慢慢形成自我感。

這些老師選取的主題,主觀意識很強,很難決定到底合適與否,必須互相溝通,老師必須很有觀點,也需要具備內省的能力,隨時修正,這些都很難具體的被要求,因此才會推廣靈修的活動,只有不斷內省成長的老師,才會產生健康的良性互動。抱著理解的態度作為探索的方向,扣上生命史與述說,就形成了華德福的教學環境。華德福的雙外語教學,感受多於實用,主要是以不同的聲音認識感官,用藝術的眼光去看世界。課程裡的編織、縫紉、水彩、泥塑與木雕等等,以及到自然環境裡去散步,都是結合語言、律動與聲音去經驗自由與情感。像是語言在身體裡面形成的圖像,人類的歷史與內在力量,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樣貌,包括宗教的文化的原始雛型。

◎問答集

問:華德福使用很多外來的教材,是否考慮像日本結合武道教學那樣納入中華文化如書法等等。
答:已經進行中。華德福的老師在靈性發面的發展比較重視對自己的看待,從內在的改變而產生課程的轉化,即使是大量使用基督教的教材,也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精髓,而不具宗教性。教師的靈性追求是開放式的,沒有宗教儀式,甚至小心地迴避。

問:華德福的老師特質,似乎不太重視靈修的特質
答:師資培訓在華德福體系中很重視,主要是精神性的發展,而非宗教性的,注重回溯過往的內省,追憶自己的生命史,整理內在往前看,靈性的追求落實在人間的自我探索。聯合國曾經就華德福的特質舉辦過全球性研討活動,熱烈討論過另類教育的多元性理論思考,其中特別談到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觀,忠實呈現提取各種文化面貌,融入各種文化色彩,轉化成世界性的文化精髓。八十年來,華德福在全世界有一千兩百多個分校,不斷納入各個國家的文化特色,衍生出越來越豐富的教材。

問:華德福的歷史簡介。
答:華德福已經開始發行期刊,歡迎大家訂閱,也可以上網查詢。華德福與種子最大的不同,是本身並非建立民主制度的自由,隨然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發展民主的現代化公民,以自由、平等與博愛為信念。華德福比較傾向羅馬式的共和,大家一起討論,跟學生法庭不太一樣。

座談會日期:2003/8/15本紀錄大綱標題由博客來編輯所加)

原文網址 :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alternative/a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ber媽咪 的頭像
    Amber媽咪

    Amber媽咪

    Amber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